第六十五章 功高不賞
關燈
小
中
大
李汲問郭昕:“今安西還有多少兵馬,可有餘力往攻沙州否?”
郭昕苦笑道:“於闐、疏勒俱落蕃賊之手,本鎮西境已收縮至蔚頭州,除諸城戍守外,可用之兵不過五千……前攻張三城守捉,又損失慘重……”
馬重英說安西方面猛攻張三城,已經死了兩三千人啦,這自然是誇張,是恐嚇,若真有那麽多唐兵埋骨城下,安西鎮當場就崩了,馬重英甚至可以不管東面的李汲、李元忠,下了城便直向焉耆殺去。事實上,郭昕也跟李元忠一樣,急攻城壁數日,折損四五百人,就不敢再打了,只得紮營監視,以待蕃軍糧盡自亂。
但即便如此,對於只有五千機動兵力的安西鎮來說,四五百人的折損也接近於傷筋動骨了,郭昕說我實在沒力氣再去打沙州啦。
“且由焉耆而往沙州,須先南下渠黎,然後沿赤河向東。赤河水淺,且常斷流,南為圖倫磧,北憑沙山,須一千五百裏才到敦煌……”
沙州範圍很大,但圖倫磧(塔克拉瑪幹沙漠)橫亙其間,如同一柄匕首似的,自西向東,直插至敦煌附近。由此敦煌向西,沿著沙漠邊緣有南北兩條道路,北路就是郭昕所言,半在赤水北岸;南路更為漫長,自敦煌過壽昌,一千餘裏後到七屯、蒲桃等城,再七八百裏到且末城,出境後覆一千裏,到於闐鎮。
郭昕明白李汲的意思,而今吐蕃主力在敦煌附近,河西軍主力則屯常樂與其對峙,當此時也,安西若能發兵侵擾蕃軍後路,尚結息必大恐慌,即便不掉頭就跑,也肯定不敢再去攻打常樂了。
但問題安西兵也不足,糧也不夠,此去敦煌千五百裏之遙——倘若南下且末河流域,去攻七屯、蒲桃城,不說沙海難行吧,也不可能對尚結息造成足夠大的壓力——他實在是有心無力。
郭昕說了:“自漢以來,出西域者便多行沙州,或北向焉耆,或南向於闐,然數百年間,天時日旱,沙漠日廣,綠洲萎縮,遂使此兩道愈發難行矣。是故自楊隋始,來往商賈多走新北道,即繞過天山以北,自北庭而西——正好是太尉來時之路——便蕃賊來犯,也不曾走過圖倫磧北。”
李汲沈吟少頃,問他:“自焉耆而向敦煌,果然不可行麽?”頓了一頓,又問:“鎮內唐軍固不足萬,難道胡人不可驅使麽?”
郭昕苦笑搖頭:“難,難,自乾元、上元以來,蕃賊屢侵安西,胡人向來畏威而不懷德,多存觀望之志。若胡人可用,掃數征點,安西可得兩三萬之眾,何至於如今這般捉襟見肘啊?”
李汲笑笑:“若胡人只是畏蕃,並非向蕃,反倒好辦了。今我來此,郭帥可廣為傳布,雲我唐業已敗蕃,援軍大至,胡人聞此,於節鎮之命,自不敢再做推諉……”
他耍了一個在中原地區廣為傳布的小花招,使自將這一千五百兵連夜潛出焉耆,然後翌日白天再覆開入,如此往覆三日,仿佛無窮無盡一般。果然土著皆恐,甚至於有幾名胡酋主動找到郭昕,問他:“往師既至,可該反攻吐蕃,收覆疏勒、於闐了吧?不知李帥於我等,可有所驅策否?”
其實哪怕來回轉了三天,假模假式入城的唐軍也並不算多,但一來都是李汲牙兵,裝具精良,志氣高昂,看著就是一能敵十的勁旅;二來總共只能將出兩千勝兵的焉耆人,本來也沒什麽高明的眼光啊。
由此李汲便命郭昕出五百騎,他也留下五百騎,再征集一千胡騎,由老荊統領,帶夠了物資,出焉耆西向而行。目的地,是敦煌西面的壽昌城更西面的某幾處綠洲……甚至於倘若不敢深入,能到這一千五百裏遠途正中央的蒲昌海打個晃也行啊。
李汲則抄近路,經西州、伊州,折返瓜州,入了晉昌城。此去來回四千餘裏,即便在庭州放下物資後,麾下都是精騎,可以日行百裏,都跑了將近三個月。
他不禁慨嘆,這西域實在是太廣袤啦,我其實巡經之處,還不到五分之一呢……加上途中多沙漠、戈壁,道路坎坷,軍行為難,想要牢固地控制住,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
這三個月裏,尚結息曾經四次親率主力,或者發部分兵馬來攻常樂,南霽雲憑借城池和周邊壁壘守得很穩,前後數十戰,殺傷蕃卒不下四五千,唐壁始終牢固不拔。其間也曾有過兩次機會,蕃軍於壘下大潰,韋臯等請令遠逐,甚至於趁勝直取敦煌,都被南霽雲以恐有埋伏給否決了。
一方面來說,南霽雲的心態始終有些不正,他在睢陽時便只知遵從張巡軍令而行,很少獨當一面,其後雖然鎮守博州,繼而又出任橫海軍都防禦經略使,卻很少遭遇強敵,故而一直把自己擺在部將的位置上,李汲命守,那便固守,輕易不敢自行其是。
另方面來說,他對自己所處的位置也有清晰認知——我不是河西將領啊,更非河西節度副使,我只是員客將,是主動跑來幫忙的,那又豈能自作主張呢?遠逐敗敵,倘若輸了,有負李汲的厚望,倘若贏了……我部分搶了河西軍將們的功勞,陳利貞、高崇文等便明顯不大樂意,則若再搶了李汲的功勞,從而損害了交情,豈非得不償失?
反正李汲臨走前也說過了,只要守穩瓜州,那吐蕃就是秋後的螞蚱,蹦跶不了幾天啦,又何必心急?
此時,已經是大歷六年的正月了,天候在一年中最為寒冷,不少地區還紛紛揚揚降下雪來,吐蕃方面連番敗績,反攻瓜州寸土不得,反倒損兵折將,士氣跌落到了底點。尤其尚結息聽說,馬重英也不知道怎麽的,竟能從張三城守捉逃回來,也不來見自己,才經壽昌往國內去了,不禁大是惶急,日夜戟指而罵——“李汲無能!”
你只要分一兩千兵馬去援北庭,我不信拿不住恩蘭達紮路恭。難道你就全副心思都放我身上了,把那個老對手給遺忘了麽?
等到聽說蒲昌海附近有唐軍活動,尚結息知道再留五益,便分兵駐守敦煌、壽昌,自將主力,自祁連、阿爾金兩山間的當金口,折返國中去了。
哨探報知此事,李汲便也下令退兵——事實上久征於外,千裏轉運,又供輸部分物資給北庭,他自家的糧秣也快要接濟不上啦,雖然敦煌只在咫尺之遙,卻亦無力謀取。
等回到涼州,已是春暖花開之日,突然間接到詔旨,要他回歸長安去獻俘、陛見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李汲擊敗尚結息,收覆瓜州的捷報送抵長安城,李豫自然大喜,可是高興過後,卻又多少有些隱憂。
實話說這幾年隴右反擊、河西規覆,各路唐軍的戰績都可圈可點,身為天子,李豫自然欣悅。只是各鎮反覆索要錢糧,朝廷府庫皆虛,只能向關東、江淮各鎮索討,導致鎮兵鼓噪討餉、百姓揭竿而起之類的事,一連發生了好幾起——雖然都不大,且很快便被彈壓下去了。
宰相楊綰上奏,為了支應西線的戰事,要求縮減京官衣食,於各衙署杜絕奢靡之風,盡量減少開支,便宰相堂食都只準有一道肉菜。由此上下皆恨此老入骨,叵耐人楊老先生天性儉樸,持身甚謹,衣不重彩、食不兩味,即便當上宰相以後,全家十多口人都還迫擠在兩進的小院子裏,想彈劾他都下不去嘴啊。
所以吧,李豫是真不想再打仗了,能夠暫且穩定西部局勢,唯持目前的防線不移,使得鳳翔、長安不聞警訊,其願足矣。至於收覆失土,還是寄望於下一代人吧。
由此李汲在少得中央供輸,多次伸手都討不到錢糧後仍能長驅直入,屢敗蕃賊,在諸將中便顯得極為亮眼,李豫於欣慰之餘,不免多少生出些憂慮來——這孩子,他如今的聲威都快……或許已然超過郭子儀了!
抑且我已拜他為太尉,封武威郡王了,還能怎麽升啊?“功高不賞”四個字不時從李豫腦海中冒出來,每次都會驚得他一身的冷汗。
於是召集宰相們商議,李汲又收覆肅、瓜二州,就此北庭、安西可以得全,這麽大的功勞,該怎麽酬獎他呢?“可要召還朝來,使入中書門下?”
這時候真正的宰相共有四位,李峴已在不久前去世,首相論年資變成了楊綰,其下是王縉、李棲筠和崔祐甫,此外名義上的宰相、司徒郭子儀和兩位財政大臣劉晏、韓滉也在座。
李豫話才出口,王縉忙道:“李太尉雖覆肅、瓜,沙州仍在賊手,若遽召其還朝,恐怕規覆河西、鎮西之事,功敗垂成啊,陛下三思。”
估計楊綰、李棲筠跟李汲交好,是樂意,或起碼不反對他回來的,至於別人,這一個蘿蔔一個坑的,自不希望被他人多占。尤其王縉,他跟李汲向來不怎麽對付,深恐李汲還朝為相,會壓制甚至於折辱自己,因此趕緊出言攔阻。
群相多數附和,李豫不禁皺眉,問道:“則當如何獎掖才是?”
楊綰叉手道:“李汲曾雲,志在規覆西域,打通絲路,其志未竟,便陛下詔命,怕是也不肯還。臣意,詔書嘉勉,並加其食邑可也,不必使入中書門下——李汲雖自文途而出,終未守牧過百姓,其在魏博時,政令亦仰顏清臣。我朝定鼎已久,雖經喪亂,制度仍全,朝中無須周勃,且周勃也必不能安於其位。”
話說白了,李汲武夫氣質超過文吏,他當不好宰相啊,則入於中書門下,對於國家和他個人,都未必是啥好事情。
其實楊綰心裏明白,李汲若真還朝,郭子儀便是榜樣,他是不可能真在中書門下執掌政務的。
崔祐甫道:“即不入中書門下,亦當命李太尉獻俘闕下,以揚我唐聲勢,以見陛下的威德。”他明白李豫對李汲已有所忌憚,因而希望以獻俘為名,召李汲還朝,從而確定李汲的真實心思——你究竟有沒有割據一方,不從王化的野心哪?
李豫就坡下驢,頷首道:“可。”但隨即又問:“若彼雲戰事正烈,不宜遽歸,不從詔命,又如何處?”
李棲筠腹內暗笑,心說皇帝你顧慮得很有道理,但這話就不應該你開口問,顯得自己毫無肚量。於是他提出建議:“臣願前往河西,說李汲還朝。”
楊綰當即就給否了:“李太尉名位雖尊,終是外臣,安有宰相親往相召之理?”從前你就去魏博游說過李汲,但那時候你是什麽身份,如今你又是什麽身份?我等品位雖不如李汲,但宰相之尊,禮絕百僚,便三公也可抗禮啊,朝廷怎麽可能低聲下氣地派個宰相出去召喚對方呢?
李棲筠道:“不然,可使李長源往召。”
楊綰還是搖頭:“不必如此,使翰林做制,內官往召可也。”
“若其不來,奈何?”
楊綰兩道白眉毛一挑:“若其不來,便再召,再召不來,便三召。三召不來,其無理有過昔日的來瑱,其心不可言矣,朝廷也可預作準備!”
眾皆面面相覷,心說老先生您有必要把話挑得這麽明白嗎?多尷尬啊!
誰成想楊公權性情耿介,直言敢諫,他從來最反感私底下的小動作了,啥話都敢當面擺明,隨即面朝李豫,又一番長篇大論:
“邇來地方觀察、節度,多不肯來朝,陛下因有此慮。然不來朝者,其情不一,或者偏遠不便行,或者朝廷也不願其離於職守,或者心懷不臣之志——其後者,唯淄青與幽州、成德也。彼處久陷於偽燕,百姓少受朝廷恩澤,幕僚多為土著自辟,乃敢不朝,河西豈此類乎?
“河西之陷於蕃賊,不過數載,人皆望王師西行,卒多關內、朔方舊軍,便李汲麾下幕僚,也多中朝官吏,或者往年進士,則以理論,李汲焉敢自外於朝廷?再以情論,臣與李汲君子之交,曾為其伐媒,素知其忠悃謀國,必不肯效李寶臣、李正己等人所行也!
“仁德天子,不當忌憚良臣,我輩宰執,也不可橫亙君臣之間,使自生疑——此非君子所當為也!”
當當當一番公論,說得眾人啞口無言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郭昕苦笑道:“於闐、疏勒俱落蕃賊之手,本鎮西境已收縮至蔚頭州,除諸城戍守外,可用之兵不過五千……前攻張三城守捉,又損失慘重……”
馬重英說安西方面猛攻張三城,已經死了兩三千人啦,這自然是誇張,是恐嚇,若真有那麽多唐兵埋骨城下,安西鎮當場就崩了,馬重英甚至可以不管東面的李汲、李元忠,下了城便直向焉耆殺去。事實上,郭昕也跟李元忠一樣,急攻城壁數日,折損四五百人,就不敢再打了,只得紮營監視,以待蕃軍糧盡自亂。
但即便如此,對於只有五千機動兵力的安西鎮來說,四五百人的折損也接近於傷筋動骨了,郭昕說我實在沒力氣再去打沙州啦。
“且由焉耆而往沙州,須先南下渠黎,然後沿赤河向東。赤河水淺,且常斷流,南為圖倫磧,北憑沙山,須一千五百裏才到敦煌……”
沙州範圍很大,但圖倫磧(塔克拉瑪幹沙漠)橫亙其間,如同一柄匕首似的,自西向東,直插至敦煌附近。由此敦煌向西,沿著沙漠邊緣有南北兩條道路,北路就是郭昕所言,半在赤水北岸;南路更為漫長,自敦煌過壽昌,一千餘裏後到七屯、蒲桃等城,再七八百裏到且末城,出境後覆一千裏,到於闐鎮。
郭昕明白李汲的意思,而今吐蕃主力在敦煌附近,河西軍主力則屯常樂與其對峙,當此時也,安西若能發兵侵擾蕃軍後路,尚結息必大恐慌,即便不掉頭就跑,也肯定不敢再去攻打常樂了。
但問題安西兵也不足,糧也不夠,此去敦煌千五百裏之遙——倘若南下且末河流域,去攻七屯、蒲桃城,不說沙海難行吧,也不可能對尚結息造成足夠大的壓力——他實在是有心無力。
郭昕說了:“自漢以來,出西域者便多行沙州,或北向焉耆,或南向於闐,然數百年間,天時日旱,沙漠日廣,綠洲萎縮,遂使此兩道愈發難行矣。是故自楊隋始,來往商賈多走新北道,即繞過天山以北,自北庭而西——正好是太尉來時之路——便蕃賊來犯,也不曾走過圖倫磧北。”
李汲沈吟少頃,問他:“自焉耆而向敦煌,果然不可行麽?”頓了一頓,又問:“鎮內唐軍固不足萬,難道胡人不可驅使麽?”
郭昕苦笑搖頭:“難,難,自乾元、上元以來,蕃賊屢侵安西,胡人向來畏威而不懷德,多存觀望之志。若胡人可用,掃數征點,安西可得兩三萬之眾,何至於如今這般捉襟見肘啊?”
李汲笑笑:“若胡人只是畏蕃,並非向蕃,反倒好辦了。今我來此,郭帥可廣為傳布,雲我唐業已敗蕃,援軍大至,胡人聞此,於節鎮之命,自不敢再做推諉……”
他耍了一個在中原地區廣為傳布的小花招,使自將這一千五百兵連夜潛出焉耆,然後翌日白天再覆開入,如此往覆三日,仿佛無窮無盡一般。果然土著皆恐,甚至於有幾名胡酋主動找到郭昕,問他:“往師既至,可該反攻吐蕃,收覆疏勒、於闐了吧?不知李帥於我等,可有所驅策否?”
其實哪怕來回轉了三天,假模假式入城的唐軍也並不算多,但一來都是李汲牙兵,裝具精良,志氣高昂,看著就是一能敵十的勁旅;二來總共只能將出兩千勝兵的焉耆人,本來也沒什麽高明的眼光啊。
由此李汲便命郭昕出五百騎,他也留下五百騎,再征集一千胡騎,由老荊統領,帶夠了物資,出焉耆西向而行。目的地,是敦煌西面的壽昌城更西面的某幾處綠洲……甚至於倘若不敢深入,能到這一千五百裏遠途正中央的蒲昌海打個晃也行啊。
李汲則抄近路,經西州、伊州,折返瓜州,入了晉昌城。此去來回四千餘裏,即便在庭州放下物資後,麾下都是精騎,可以日行百裏,都跑了將近三個月。
他不禁慨嘆,這西域實在是太廣袤啦,我其實巡經之處,還不到五分之一呢……加上途中多沙漠、戈壁,道路坎坷,軍行為難,想要牢固地控制住,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
這三個月裏,尚結息曾經四次親率主力,或者發部分兵馬來攻常樂,南霽雲憑借城池和周邊壁壘守得很穩,前後數十戰,殺傷蕃卒不下四五千,唐壁始終牢固不拔。其間也曾有過兩次機會,蕃軍於壘下大潰,韋臯等請令遠逐,甚至於趁勝直取敦煌,都被南霽雲以恐有埋伏給否決了。
一方面來說,南霽雲的心態始終有些不正,他在睢陽時便只知遵從張巡軍令而行,很少獨當一面,其後雖然鎮守博州,繼而又出任橫海軍都防禦經略使,卻很少遭遇強敵,故而一直把自己擺在部將的位置上,李汲命守,那便固守,輕易不敢自行其是。
另方面來說,他對自己所處的位置也有清晰認知——我不是河西將領啊,更非河西節度副使,我只是員客將,是主動跑來幫忙的,那又豈能自作主張呢?遠逐敗敵,倘若輸了,有負李汲的厚望,倘若贏了……我部分搶了河西軍將們的功勞,陳利貞、高崇文等便明顯不大樂意,則若再搶了李汲的功勞,從而損害了交情,豈非得不償失?
反正李汲臨走前也說過了,只要守穩瓜州,那吐蕃就是秋後的螞蚱,蹦跶不了幾天啦,又何必心急?
此時,已經是大歷六年的正月了,天候在一年中最為寒冷,不少地區還紛紛揚揚降下雪來,吐蕃方面連番敗績,反攻瓜州寸土不得,反倒損兵折將,士氣跌落到了底點。尤其尚結息聽說,馬重英也不知道怎麽的,竟能從張三城守捉逃回來,也不來見自己,才經壽昌往國內去了,不禁大是惶急,日夜戟指而罵——“李汲無能!”
你只要分一兩千兵馬去援北庭,我不信拿不住恩蘭達紮路恭。難道你就全副心思都放我身上了,把那個老對手給遺忘了麽?
等到聽說蒲昌海附近有唐軍活動,尚結息知道再留五益,便分兵駐守敦煌、壽昌,自將主力,自祁連、阿爾金兩山間的當金口,折返國中去了。
哨探報知此事,李汲便也下令退兵——事實上久征於外,千裏轉運,又供輸部分物資給北庭,他自家的糧秣也快要接濟不上啦,雖然敦煌只在咫尺之遙,卻亦無力謀取。
等回到涼州,已是春暖花開之日,突然間接到詔旨,要他回歸長安去獻俘、陛見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李汲擊敗尚結息,收覆瓜州的捷報送抵長安城,李豫自然大喜,可是高興過後,卻又多少有些隱憂。
實話說這幾年隴右反擊、河西規覆,各路唐軍的戰績都可圈可點,身為天子,李豫自然欣悅。只是各鎮反覆索要錢糧,朝廷府庫皆虛,只能向關東、江淮各鎮索討,導致鎮兵鼓噪討餉、百姓揭竿而起之類的事,一連發生了好幾起——雖然都不大,且很快便被彈壓下去了。
宰相楊綰上奏,為了支應西線的戰事,要求縮減京官衣食,於各衙署杜絕奢靡之風,盡量減少開支,便宰相堂食都只準有一道肉菜。由此上下皆恨此老入骨,叵耐人楊老先生天性儉樸,持身甚謹,衣不重彩、食不兩味,即便當上宰相以後,全家十多口人都還迫擠在兩進的小院子裏,想彈劾他都下不去嘴啊。
所以吧,李豫是真不想再打仗了,能夠暫且穩定西部局勢,唯持目前的防線不移,使得鳳翔、長安不聞警訊,其願足矣。至於收覆失土,還是寄望於下一代人吧。
由此李汲在少得中央供輸,多次伸手都討不到錢糧後仍能長驅直入,屢敗蕃賊,在諸將中便顯得極為亮眼,李豫於欣慰之餘,不免多少生出些憂慮來——這孩子,他如今的聲威都快……或許已然超過郭子儀了!
抑且我已拜他為太尉,封武威郡王了,還能怎麽升啊?“功高不賞”四個字不時從李豫腦海中冒出來,每次都會驚得他一身的冷汗。
於是召集宰相們商議,李汲又收覆肅、瓜二州,就此北庭、安西可以得全,這麽大的功勞,該怎麽酬獎他呢?“可要召還朝來,使入中書門下?”
這時候真正的宰相共有四位,李峴已在不久前去世,首相論年資變成了楊綰,其下是王縉、李棲筠和崔祐甫,此外名義上的宰相、司徒郭子儀和兩位財政大臣劉晏、韓滉也在座。
李豫話才出口,王縉忙道:“李太尉雖覆肅、瓜,沙州仍在賊手,若遽召其還朝,恐怕規覆河西、鎮西之事,功敗垂成啊,陛下三思。”
估計楊綰、李棲筠跟李汲交好,是樂意,或起碼不反對他回來的,至於別人,這一個蘿蔔一個坑的,自不希望被他人多占。尤其王縉,他跟李汲向來不怎麽對付,深恐李汲還朝為相,會壓制甚至於折辱自己,因此趕緊出言攔阻。
群相多數附和,李豫不禁皺眉,問道:“則當如何獎掖才是?”
楊綰叉手道:“李汲曾雲,志在規覆西域,打通絲路,其志未竟,便陛下詔命,怕是也不肯還。臣意,詔書嘉勉,並加其食邑可也,不必使入中書門下——李汲雖自文途而出,終未守牧過百姓,其在魏博時,政令亦仰顏清臣。我朝定鼎已久,雖經喪亂,制度仍全,朝中無須周勃,且周勃也必不能安於其位。”
話說白了,李汲武夫氣質超過文吏,他當不好宰相啊,則入於中書門下,對於國家和他個人,都未必是啥好事情。
其實楊綰心裏明白,李汲若真還朝,郭子儀便是榜樣,他是不可能真在中書門下執掌政務的。
崔祐甫道:“即不入中書門下,亦當命李太尉獻俘闕下,以揚我唐聲勢,以見陛下的威德。”他明白李豫對李汲已有所忌憚,因而希望以獻俘為名,召李汲還朝,從而確定李汲的真實心思——你究竟有沒有割據一方,不從王化的野心哪?
李豫就坡下驢,頷首道:“可。”但隨即又問:“若彼雲戰事正烈,不宜遽歸,不從詔命,又如何處?”
李棲筠腹內暗笑,心說皇帝你顧慮得很有道理,但這話就不應該你開口問,顯得自己毫無肚量。於是他提出建議:“臣願前往河西,說李汲還朝。”
楊綰當即就給否了:“李太尉名位雖尊,終是外臣,安有宰相親往相召之理?”從前你就去魏博游說過李汲,但那時候你是什麽身份,如今你又是什麽身份?我等品位雖不如李汲,但宰相之尊,禮絕百僚,便三公也可抗禮啊,朝廷怎麽可能低聲下氣地派個宰相出去召喚對方呢?
李棲筠道:“不然,可使李長源往召。”
楊綰還是搖頭:“不必如此,使翰林做制,內官往召可也。”
“若其不來,奈何?”
楊綰兩道白眉毛一挑:“若其不來,便再召,再召不來,便三召。三召不來,其無理有過昔日的來瑱,其心不可言矣,朝廷也可預作準備!”
眾皆面面相覷,心說老先生您有必要把話挑得這麽明白嗎?多尷尬啊!
誰成想楊公權性情耿介,直言敢諫,他從來最反感私底下的小動作了,啥話都敢當面擺明,隨即面朝李豫,又一番長篇大論:
“邇來地方觀察、節度,多不肯來朝,陛下因有此慮。然不來朝者,其情不一,或者偏遠不便行,或者朝廷也不願其離於職守,或者心懷不臣之志——其後者,唯淄青與幽州、成德也。彼處久陷於偽燕,百姓少受朝廷恩澤,幕僚多為土著自辟,乃敢不朝,河西豈此類乎?
“河西之陷於蕃賊,不過數載,人皆望王師西行,卒多關內、朔方舊軍,便李汲麾下幕僚,也多中朝官吏,或者往年進士,則以理論,李汲焉敢自外於朝廷?再以情論,臣與李汲君子之交,曾為其伐媒,素知其忠悃謀國,必不肯效李寶臣、李正己等人所行也!
“仁德天子,不當忌憚良臣,我輩宰執,也不可橫亙君臣之間,使自生疑——此非君子所當為也!”
當當當一番公論,說得眾人啞口無言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